首页
搜索 搜索

键嘉医疗0营收冲刺IPO:国产手术机器人扎堆上市,盈利难仍是行业困境 环球速看料

同花顺财经     2023-04-15 11:39:15

记者夏高琴张智南京报道


(资料图)

近年来,手术机器人(300024)正在成为医疗界的“高端配置”。2018年,自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第一批专利保护陆续到期,手术机器人市场就涌入了众多冒险者,明星资本也纷纷布局。

近日,杭州键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键嘉医疗”)科创板IPO已经获得受理,公司拟募资15.01亿元。据了解,键嘉医疗是一家专注于手术机器人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以来,除键嘉医疗外,精锋医疗、思哲睿、北京术锐机器人均启动A股IPO,多家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扎堆上市。

《》记者注意到,作为属于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高、推广难度高的“三高”赛道,键嘉医疗虽然已有2款产品获批,但至今并无营业收入,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营收为0。事实上同行业企业也有着同样境遇,0营收冲击资本市场成业内常态,主营业务盈利难。而在明星资本加持下,国产手术机器人商业化难题依然待解,企业仍需大量“输血”。

0营收冲刺IPO

“我国目前主要应用的手术机器人是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骨科手术机器人,其他还包括神经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等,其中腔镜手术机器人在我国已经有超过16年的历史。近年来装机台数不断上升,主要有以下优势:手术创口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对于较为复杂的手术,手术时间更短,误差率更低,降低手术风险。”广州众成副总经理许佳锐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键嘉医疗是一家手术机器人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18年的键嘉医疗立足于骨科、口腔等手术领域的临床需求,自主研发涵盖关节、脊柱、创伤、种植牙等领域的手术机器人。

公司主要产品ARTHROBOT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于2022年4月成为首个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国产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ARTHROBOT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于2023年1月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然而目前,键嘉医疗的产品均未实现商业化。

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分别为10.68万元、29.13万元、0万元、0万元,键嘉医疗仅在2019年和2020年产生零星技术服务收入,2021年后,公司再无销售收入入账。在此背景下,同期净亏损分别达到3288.09万元、4991.92万元、9918.21万元、2.77亿元。近4年的时间,累计亏损约4.58亿元。

在此情形下,键嘉医疗选择0营收冲刺IPO。事实上,不止键嘉医疗,正冲刺IPO的精锋医疗、思哲睿也均无营收。具体来看,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精锋医疗无任何营业收入;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思哲睿亦无主营业务收入,通过包括销售实物、技术服务、设备租赁及培训在内的偶发性其他业务,分别实现营收66.31万元、103.89万元、3.28万元。

许佳锐告诉本报记者:“从市场情况来看,手术机器人目前仍处于达芬奇一骑绝尘的现状。”而国产手术机器人商业化进展并不理想。一位从事医疗器械经销行业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主要采用‘整机+机械臂’的商业模式,国内生产厂家大部分也采取该种模式,不过商业化并不太理想。”

例如,2020年7月就上市的天智航目前仍未盈利,业绩快报显示,2022年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4亿元、-1.14亿元,其中亏损同比扩大43.15%;同期微创机器人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22亿元、-11.40亿元,亏损同比扩大了95.53%。上述人士表示,国产手术机器人商业化难题依然待解。

明星资本入局,行业内公司扎堆上市

因为未能实现盈利,键嘉医疗营运资金主要依靠外部融资,这也是众多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现状。

招股书显示,从2019年—2022年这4年时间,键嘉医疗共迎来5轮融资,包括百度风投、高瓴、软银、Tiger Global等明星资本,随着多轮融资,公司身价水涨船高,期间估值涨幅接近68倍。同样精锋医疗在申请上市前也获得众多明星资本加持,包括淡马锡、保利资本、红杉中国、三正健康及博裕资本等,累计融资规模超过20亿元。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告诉《》记者:“国内手术机器人赛道资本纷纷布局,一方面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未来几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另一方面,政策持续推动下,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的技术能力也不断提高,并逐渐在国际市场中崭露头角,未来将能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不过在商业化进程缓慢的情形下,外部融资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开始扎堆上市。

今年以来,除键嘉医疗外,1月12日,精锋医疗二次递表主板冲刺港股;3月23日,思哲睿完成科创板第二轮问询函回复;术锐机器人也于3月8日同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启动A股IPO进程。

在此之前,2020年7月,天智航(688277.SH)以“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登陆科创板;2021年11月,微创机器人(00853.HK)在港上市;2022年7月,港交所再次迎来“血管介入机器人第一股”润迈德(02297.HK)。

然而,手术机器人企业扎堆冲刺上市的同时,二级市场的表现却并不好看。

2020年上市的天智航“上市即高光”,其12元/股的发行价上市6天股价飙升至141.6元/股,达600亿元市值,如今股价下跌90%,市值徘徊在60亿元左右。而天智航在2018年定向增发中估值就已达到50亿元。2021年上市的微创机器人则是以43.2港元/股的发行价开盘即破发,总市值目前已亏近百亿。2022年上市的润迈德,才半年多时间市值就从60亿港元跌至12亿港元。

X 关闭

时代工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21邮箱: 514 676 113@qq.com